亚洲视频精品,999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國投證券:精耕金融“五篇大文章” 打造一流產業投行

日期:2025-03-25 ????來源:中國證券報

【字號:

當前,資本市場新一輪改革正加速推進,市場對券商研究能力、估值定價能力、服務實體經濟能力、資本實力等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結合自身發展稟賦,探索特色化、差異化發展路徑,是券商需要積極“求解”的重要課題。

對此,國投證券有關負責人表示,公司立足差異化發展思路,完成了業務大梳理,明確了“打造有核心競爭力、突出特色的一流產業投行”戰略定位。同時,國投證券將以深入推進改革轉型為抓手,精耕金融“五篇大文章”,著力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高擎黨建引領之旗

國投證券有關負責人介紹,公司以強化黨的領導、抓好黨的建設作為核心驅動力,在黨委頂層設計框架下主動作為,將“做強做優產業金融業”作為2025年重點融合攻堅任務。

同時,縱深推進“改革發展黨員先行”工程,發揮黨建引領優勢,為公司高質量發展、服務金融“五篇大文章”提供堅強政治保障。

圍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國投證券明確了業務轉型發展之路,公司立足差異化發展思路,完成了業務大梳理,明確了“打造有核心競爭力、突出特色的一流產業投行”戰略定位。

具體而言,公司將扎實推進產業投行、國投產業研究院、“研投顧”財富管理體系、企業家綜合服務等四大業務轉型,推動“強總部、強人才、強執行”落地,堅持母子公司能力復用和資源統籌的“一體化”管理,全面提升風險合規管理水平,為公司高質量發展、更好服務金融“五篇大文章”保駕護航。

精施轉型發展之策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既是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職責所在,也是推動自身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作為央企券商,國投證券始終將公司業務轉型發展與做深做實金融‘五篇大文章’緊密結合,堅持把功能性放在首要位置,充分發揮專業優勢,不斷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國投證券有關負責人說。

科技金融方面,國投證券聯動產業投行、產業研究、股權投資等多維度發力,加強對科技型企業全鏈條、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有效推動“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為科技創新注入金融活水。

一方面,國投證券深度開展人工智能、新能源等科技創新領域的前瞻性研究,引導資本流向有技術優勢的高成長企業。另一方面,公司秉承“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理念,股權投資資金主動投向科技型企業,主要聚焦于智能制造、生物制造、信息技術等科技密集型行業,占總投資金額的80%以上。

數字金融方面,國投證券持續鍛造數字化運營能力,提高全員對AI工具的認知和運用水平,通過技術創新和科技驅動,賦能業務高質量發展。

國投證券利用AI量化算法,自研普惠型量化投顧產品——AI智能網格,切實給客戶降低持倉成本,引導投資者交易習慣從情緒型、沖動型交易向科學理性交易轉變。此外,公司旗下國證國際子公司緊跟母公司步伐,構建智慧型經紀業務體系,推進數字化轉型,將開戶時間從原來的數天大幅縮短至最快幾十分鐘,顯著提升用戶體驗。

綠色金融方面,國投證券有關負責人介紹,公司深入研究國家綠色產業政策,積極響應“雙碳”戰略,持續拓展綠色經濟主題金融產品版圖,強化對優質投資標的支持力度,將綠色發展理念深植于心、踐之于行。

2024年,國投證券助力雅礱江流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等企業完成科技創新公司債54.51億元、綠色債6.43億元和鄉村振興債7億元。截至2024年末,公司上線代銷與綠色金融主題相關的公募基金產品共計1378只。

厚植金融為民情懷

“國投證券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將服務投資者作為各項工作的根本遵循。”國投證券有關負責人說。

2024年,公司開展投教宣導活動150余場。為推進普惠金融工作,公司主動降低服務門檻,累計對2200余只公募基金產品實行費率打折優惠。此外,公司旗下國投期貨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累計推廣“保險+期貨”項目138個,有效保障農戶收益,助力鄉村產業發展。

養老金融方面,國投證券緊跟政策導向,開展養老宣傳和投教工作,統籌布局養老產品綜合服務。公司于2023年獲得了個人養老金基金銷售業務資格,截至2024年末,已上線代銷養老Y份額產品268只。

此外,國投證券充分發揮投顧專業優勢,提供一站式個人養老金基金資產配置建議,在投前、投中、投后持續為客戶提供專業服務。公司積極深耕與社保基金的戰略合作,幫助機構投資者完善長周期資產配置策略,合力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致力為銀發經濟貢獻有深度、有溫度的金融服務。

國投證券有關負責人表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國投證券將牢記使命、真抓實干,以更加昂揚奮發的姿態邁向“十五五”新征程,奮力書寫金融“五篇大文章”答卷。

鏈接: 中國政府網

主辦單位: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版權所有: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

網站識別碼:bm56000001京ICP備 05035542號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80號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歸檔數據

主辦單位: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

版權所有: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