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從嚴打擊私募基金犯罪典型案例四——郭某、王某職務侵占案
日期:2023-12-29 ????來源:
【字號: 大 中 小】
依法從嚴打擊私募基金犯罪典型案例四
郭某、王某職務侵占案
——利用職務便利截留私募基金財產歸個人所有的,
構成職務侵占罪
【關鍵詞】
私募基金 職務侵占 債券市場 截留價差
【基本案情】
被告人郭某,系上海利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利某公司”,在基金業協會登記為私募基金管理人)資金交易員;被告人王某,與郭某系夫妻關系。
利某公司系從事債券市場投資業務的私募基金管理人。2020年1月至10月,郭某多次利用擔任利某公司資金交易員的職務便利,在對利某公司管理的私募基金產品所投資債券進行賬戶間平移調整過程中,伙同其丈夫王某通過虛增交易環節、低賣高買的方式進行債券撮合交易并從中牟利。其間,王某根據郭某提供的交易信息,通過他人尋找多家做市商及第三方債券投資賬戶“中某信托”,將利某公司指令郭某通過一位做市商從A賬戶賣給B賬戶的債券,拆分為先通過一位做市商低價從A賬戶賣給中某信托,再通過另一位做市商高價從中某信托賣給B賬戶,將交易價差截留在中某信托賬戶;郭某通過瞞報交易環節和做市商信息、修改真實交易數據等方式,向公司隱瞞交易價差。二人使用上述手段完成過券交易26筆,通過中某信托賬戶截留資金人民幣602萬余元,除支付代理費190余萬元外,其他資金轉入郭某、王某個人賬戶,用于購買股票、汽車、日常消費、個人存款等。
【刑事訴訟過程】
2021年2月5日,上海市公安局黃浦分局以郭某涉嫌職務侵占罪立案偵查。2022年1月6日,黃浦分局以郭某、王某涉嫌職務侵占罪移送起訴。偵查和審查起訴過程中,郭某、王某均辯稱通過撮券交易獲利系正常的市場交易行為,并無侵占利某公司基金財產的主觀故意。針對犯罪嫌疑人辯解,經補充偵查,多位做市商、利某公司均證明正常賬戶平移交易均是通過一位做市商在賬戶間直接交易,除手續費外,私募基金無其他支出;利某公司是按正常流程下達的直接平移交易指令;中介人員證明王某為避免被中間商發現虛設交易環節,有意要求分別選擇兩個中間商完成交易;電腦原始記錄和上報公司報表證明,郭某篡改了真實交易數據;銀行資金轉賬記錄證明涉案資金均被郭某、王某個人使用。檢察機關認為,上述證據證明,郭某、王某內外勾結,利用郭某交易員的職務便利,在正常交易流程外通過虛增交易環節、低賣高買的方式開展不正當交易,將私募基金財產非法占為己有,構成職務侵占罪共同犯罪。2022年1月30日、8月18日,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檢察院分別以郭某、王某構成職務侵占罪提起公訴。案件辦理期間,黃浦區人民檢察院向利某公司制發檢察建議,就該公司對日常投資交易內部管理缺失的情況提出加強風控與合規管理的建議,利某公司積極落實整改并及時回復檢察機關。
2022年6月14日、10月24日,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法院先后作出一審判決,認定郭某、王某犯職務侵占罪,對郭某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十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十萬元;對王某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三年,并處罰金人民幣十萬元;退賠全部違法所得發還被害單位利某公司。兩名被告人均未提出上訴,判決已發生法律效力。
【典型意義】
1.在投資過程中,利用職務便利截留私募基金財產非法占為己有的,構成職務侵占罪,侵占數額以私募基金實際受損失數額計算。為投資人進行股票、債券投資是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的主要業務,管理人員除約定的管理費用外,不應從中獲取任何其他利益,對于使用欺騙、隱瞞等方式與私募基金開展不正當交易,將本應歸屬于私募基金的利益輸送至個人的,其實質是截留私募基金財產非法占為己有,應當以職務侵占罪追究刑事責任。本案中,郭某、王某利用郭某擔任私募基金債券交易員的職務便利,通過實際控制“中某信托”賬戶與私募基金進行人為增加的對手方交易,低賣高買截留本屬于私募基金的利潤歸個人所有,系侵占私募基金管理人代為管理的資金,構成職務侵占罪。
2.全面收集證據,準確區分為投資人利益開展的正常投資與為個人利益實施的不正當交易,做到依法認定、不枉不縱。私募投資基金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金融產品,以受托權限和忠實勤勉義務為核心。辦案過程中,應全面收集投資人合同授權、私募基金管理人對行為人下達的交易指令、市場上同類交易正常交易流程、行為人向單位上報的交易數據、涉案資金最終流向等證據,以證明行為人究竟是開展符合合同約定的正常投資交易還是通過開展不正當交易獲取不正當利益。
3.依法能動履職,促進訴源治理。私募基金在服務理財、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同時私募基金行業良莠不齊、侵害投資者合法權益的情形也客觀存在。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在辦理涉私募基金案件時,應及時通過制發司法建議、檢察建議等方式,協助把脈分析私募基金管理人內部治理、行業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促使私募基金管理人合法合規經營,通過源頭治理預防犯罪、防范風險,促進私募基金行業健康發展。